|
|
貴州大龍開發區:深化“兩區”融合抓牢易地搬遷后續扶持 |
【政公網】
欄目:貴州政企信息
發表時間:2023-05-05 22:18
|
|
|
摘要:北京時間2023年5月5日(農歷2023年3月16日),星期五訊:貴州大龍開發區:深化“兩區”融合抓牢易地搬遷后續扶持。
搬遷是開始,融入是關鍵,銅仁市大龍開發區圍繞“穩得住、有就業、逐步能致富”的目標,搶抓國家發展新能源產業機遇,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,以新型工業化為主攻方向,以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強鏈延鏈補鏈為主線,全力推進工業強區、產城活區、開放…
|
北京時間2023年5月5日(農歷2023年3月16日),星期五訊:貴州大龍開發區:深化“兩區”融合抓牢易地搬遷后續扶持。
搬遷是開始,融入是關鍵,銅仁市大龍開發區圍繞“穩得住、有就業、逐步能致富”的目標,搶抓國家發展新能源產業機遇,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,以新型工業化為主攻方向,以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強鏈延鏈補鏈為主線,全力推進工業強區、產城活區、開放興區,積極推進“工業園”與“安置社區”融合共同發展。
大龍開發區一角
科學謀劃,扎實推進工業園區提級。加大招商引資項目落地,確保就業崗位充足,增加搬遷群眾就業選擇。一是引進一批工業產業。截止2023年3月,共引進工業企業228家,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6家,年產值億元以上工業企業14家,年產值10億元以上工業企業5家,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0000余個。二是建設一批扶貧車間(基地)。結合工業園優勢,將企業的扶貧力量有效引入安置社區,優化開發區資源配置,擴大有效供給。組建扶貧基地8個,扶貧車間7個,累計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800余個,帶動317名搬遷群眾就業,其中:搬遷殘疾人弱勞動力54人,60歲以上半勞動力98人。三是發展一批鄉村振興項目。累計投入專項資金6767萬元,實施項目47個,其中發展18個后續農業產業項目,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1000余人次。
安穩就業的箱包廠員工
凝聚合力,提升公共設施服務功能。聚焦城鎮基礎設施向工業園區和安置社區覆蓋延伸,強化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托育、商貿物流等生活服務提檔升級,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。一是優化安置區為民服務中心相關功能。開設“一站式”服務窗口,完善黨群服務中心、老年活動中心、陽光幸福家園、超市、農貿市場、警務室、金融網點、公交站臺等配套建設。二是積極推動基層黨建與物業管理有機融合。已完8個安置社區的“紅色物業”體系建設,利用公益性崗位解決就業108人。三是持續深入開展“四安家園”建設。有效整合工青婦等群團組織、社區干部力量,深入各安置點開展宣講、走訪、表彰、幫扶等,全面提升搬遷群眾內生動力。
園區企業生產一景
注重質量,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。探索安置社區參與工業園區發展,工業園區帶動安置社區融入的“兩區共建”模式。一是突出企業幫扶制度建設。在工業園區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創業服務社,園區內規模上企業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進行“一對一”結對幫扶。新增投入1328萬元到園區發展后扶產業,帶動搬遷群眾就近就業,壯大村集體經濟。二是精準提供勞動就業服務。建立“崗位數據庫”和“就業數據庫”,提供精準的就業服務,針對性開展職業技能培訓,切實提升搬遷群眾技能,累計培訓136期7595人次,開展創業培訓95人次。邀請轄區企業和搬遷群眾積極參加招聘會,今年以來,共開展專場招聘活動8場,提供一線操作工、文員、電工等就業崗位11500余個,接待搬遷群眾2000人次。三是建立崗位常態化推送機制。依托開發區人力資源公司定向輸送搬遷群眾到轄區內企業就業,為轄區企業發布招工信息153次,就業崗位4120個,參加應聘3310人。四是引導搬遷群眾自主創業。有效盤活安置點閑置門面、商鋪、園區廠房、后續產業項目等資源,支持和鼓勵搬遷群眾自主創業。目前,共有320名搬遷群眾創業成功,創業年收入均在3.6萬元以上。
(來源:貴州省銅仁市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人民政府網站)
|
|
|
免責聲明:
|
|
1、本站部分內容系網友投稿或編輯轉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2、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、視頻、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,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。
3、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!
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
|
|
|
|
|
|
|